10月30日,记者在“走在前、挑大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提升文化品质专场上获悉,滨州市紧扣“文化品质更好”这一目标,立足孙子故里、吕剧之乡的靓丽名片,坚持守正传承、创新发展,植根传统文化沃土,文化“两创”绽放蓬勃动力。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玉鑫回答记者提问
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坚持以精品剧目奉献人民,近两年来,先后创作大型优秀剧目5部、小戏作品十余部,吕剧《烈烈渤海红》获泰山文艺奖,戏曲电影《枣乡喜事》获三项国家级大奖,剧本《一念》获第36届田汉戏剧奖,2部小戏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部小戏入选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省文旅厅点赞表扬。今年以来,我市新编历史京剧《孙武》、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大型现代渔鼓戏《煮海》成功首演,少数民族题材吕剧《长调悠悠》启动创排,《回马枪》《黎明前夜》等一批精品小戏立上舞台。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上,我市吕剧《烈烈渤海红》、渔鼓戏《煮海》双双斩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奖”,演员张明霞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演员”,东路梆子小戏《除夕夜》获评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创造我市在历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上最好成绩。
文艺环境更加优渥。强化改革赋能,整合市级三大国有文艺院团创新成立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为全省首例、全国首创,为其他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儿童剧《九色鹿》、吕剧《李二嫂改嫁》等剧目在全国保利院线巡演70余场,实现营收200余万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2024年,孙子文化主题儿童剧《小虎滨滨历险记》在全国保利院线巡演20场,进一步拓宽“院团 院线”的市场化发展路径。强化人才保障,王新生入选“省戏曲名家工作室”,臧宝荣获“戏剧中国”2023年度人物荣誉称号。拓宽院校合作、以才引才渠道,先后从中国戏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文艺院校引入专业人才35人。在全省中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参赛人数、获奖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强化平台支撑,成功承办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及闭幕式,省内7部优秀剧目在滨州3家剧场展演,为全省文艺创作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推动滨州文艺事业和文化品质迈上新的台阶。
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村晚”活动整体成势,阳信县水落坡镇祥和新村村晚入选2024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自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开展4年来,滨州市连续4年13场“村晚”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5场“村晚”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打造了群众家门口的全国“村晚”品牌。成功承办“歌唱祖国”2024山东省群众合唱展演,滨州市群星合唱团荣获全省群众合唱展演一等奖第一名;阳信鼓书院作为全省3个代表团队之一参加全国“百团汇演”;东路梆子小戏《除夕夜》获评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作品;配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群星合唱团参加全省双拥主题歌咏比赛,获一等奖第一名。
文物保护扎实有效。近年来,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新公布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杨家盐业遗址群列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专项规划,丁公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龙华寺考古遗址公园获省级立项。“十三五”以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稳居全省第一。率先在全省出台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实施意见,“先考古、后出让”稳步推进,“四化”保护经验推报中央改革办,在中国旅游报刊登推广。2024年,全力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阳信县入选全省文物普查试点县(全省共7个)。
非遗传承亮点纷呈。连续四年实施“唱响吕剧”工程,建成开放吕剧起源馆、(中国)吕剧博物馆,建设吕剧基因数据库,数字化记录吕剧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打造全国吕剧文化的“百科全书”。博兴县吕剧扽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获评“全国先进文艺院团”。两年来,新增省级非遗传承人19人,评选市级非遗传承人49人。依托“非遗进校园”活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习教育的探索实践”案例获评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沾化渔鼓戏‘一部小戏走全国’品牌战略”案例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两项案例获评首批山东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沾化渔鼓戏“三合三化三融入”非遗进校园传承体系建设实践案例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惠民县胡集镇获评省文化生态名镇,无棣县“打造非遗街区”工作获评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省级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胡集书会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综合体完成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在滨州大地生生不息、焕发时代风采。